胞磷胆碱从未被纳入该目录,意味着其不具备作为保健食品原料的法定资格
关于胞磷胆碱不得添加至国内保健食品的说明
核心结论: 根据中国现行严格的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胞磷胆碱明确禁止作为原料添加至国内保健食品中。此举旨在最大限度保障消费者用药安全及市场规范运行。
一、 法规依据:明确禁止,界限清晰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 作为根本大法,明确规定食品(包含保健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除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外)。
《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及配套规定(如《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药监局)发布并动态更新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是保健食品原料合法性的“白名单”。胞磷胆碱从未被纳入该目录,意味着其不具备作为保健食品原料的法定资格。
《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的意见》等监管文件: 相关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药物成分,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胞磷胆碱作为明确的药品成分,自然在禁止之列。
二、 科学依据:身份明确,风险可控
明确的药品属性: 胞磷胆碱(Citicoline)在中国及全球多国被批准为处方药或特定监管类别的药品,主要用于治疗颅脑损伤、中风后遗症、认知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其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等均有严格界定。
非营养素或普通食品成分: 胞磷胆碱不属于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或其他常规营养素。它在体内有特定的代谢路径和作用靶点,其效应远超一般食品或保健食品成分所能达到的生理调节范围。
安全风险考量:
剂量与适应症: 作为药品,需在医生指导下,针对特定疾病使用特定剂量。盲目添加至保健食品中,消费者可能因长期、无指征或不规范摄入而产生未知风险。
潜在副作用: 药品已知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如失眠、头痛、胃肠道反应、血压波动等),在缺乏医疗监护的保健食品使用场景下风险不可控。
药物相互作用: 可能与其他药物(尤其是神经系统用药)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掩盖疾病: 擅自添加可能延误消费者对潜在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
三、 监管实践:严厉打击,保障安全
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对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药物成分(包括但不限于胞磷胆碱)的抽检和打击力度。将胞磷胆碱添加到保健食品中属于严重违法行为,一经查实,涉事产品将被责令下架、召回、销毁,企业将面临高额罚款、吊销许可证乃至追究刑事责任的严厉处罚。近年来已有多起因非法添加药物成分被查处的案例。
四、 消费者须知:明辨真伪,理性选择
认准“蓝帽子”标识: 购买保健食品务必认准产品包装上的“蓝帽子”标志及对应的批准文号(国食健注G/J+年份+4位顺序号)。
查询官方信息: 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或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查询产品注册或备案信息,核对产品声称的功能、原料是否合法合规。
警惕虚假宣传: 对宣称“改善记忆”、“提升脑力”、“治疗老年痴呆”等,且暗示或明示含有“神经酸”、“脑细胞营养素”等模糊概念(实则可能非法添加胞磷胆碱等药物)的产品保持高度警惕。
不盲目追求“速效”: 保健食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声称具有快速、显著治疗效果的保健食品极可能存在问题。如有健康问题,务必咨询医生,通过正规药品治疗。
